您好,欢迎来到南京大学出版社官网!请【登录】【免费注册】

返回首页 | 加入我们

中国哲学思想史

中国哲学思想史 本书以哲学学派为经,哲学人物为纬,以中国哲学的本来面目、固有的逻辑梳理自殷周至明清中国哲学的发展变化,构建中国哲学的自身体系。作者认为,中国哲学追求的目标,不是学富五车的渊博学者,而是有极高精神境界的贤者。中国哲学首先是一个精神乐园,研究中国哲学,除了吸收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应着重发掘这一基本精神。
作者:张祥浩 编辑:李廷斌 马蓝婕 ISBN:978-7-305-15184-2
出版时间:201506 字数:572 定价:138.00
开本:16开 页数:548 装订:平装
版次:1 CIP分类号:103083  
 

作者简介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唐君毅思想研究》、《王守仁评传》、《中国传统人才思想》(上下)、《复兴民族文化的探索——现代新儒家与传统文化》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以哲学学派为经,哲学人物为纬,以中国哲学的本来面目、固有的逻辑梳理自殷周至明清中国哲学的发展变化,构建中国哲学的自身体系。作者认为,中国哲学追求的目标,不是学富五车的渊博学者,而是有极高精神境界的贤者。中国哲学首先是一个精神乐园,研究中国哲学,除了吸收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应着重发掘这一基本精神。

目录

绪论 / 1
一、中国哲学的特征 / 1
二、中国哲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4
三、中国哲学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 8
一殷周时期的天命论、阴阳五行、民本观念与中国哲学的产生 / 13
(一) 天命论 / 13
(二) 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 / 17
(三) 民本思想的萌芽 / 20
二春秋战国时期六家各成体系与学术争鸣 / 22
(一) 儒家学派 / 22
1. 孔学 / 24
2. 子思之学 / 30
3. 孟学 / 36
4. 荀学 / 44
(二) 墨家学派 / 54
1. 兼以易别 / 56
2. 尚贤使能 / 58
3. 非攻止战 / 61
4. 节用非乐 / 63
5. 非命尚力 / 65
6. 天志明鬼 / 67
7. 言必立仪 / 69
(三) 道家学派 / 71
1. 老学 / 73
2. 庄学 / 79
(四) 名家学派  / 88
1. 合异为同 / 90
2. 白马非马 / 93
3. 坚白离 / 95
(五) 阴阳五行学派 / 96
1. 《周易》的天人感通思想 / 97
2. 《洪范》的政配五行说 / 100
3.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 102
4. 《吕氏春秋·十二纪》的“依四时而行政” / 104
(六) 法家学派 / 106
1. 法、术、势论 / 107
2. 公私论 / 111
3. 历史进化论 / 115
4. 性恶论 / 118
5. 道论 / 120
6. 参验论 / 122
三两汉时期的黄老之学与儒学官方化、非官方化的分流 / 125
(一) 汉初黄老学派 / 126
1. 文武异用与攻守异势 / 127
2. 无为论 / 129
3. 民为邦本论 / 132
4. 道论 / 134
5. 辩证思想 / 137
(二) 两汉官方儒家学派 / 144
1. 任德不任刑论 / 145
2. 纲常论 / 147
3. 贵义贱利论 / 151
4. 王道配天论 / 152
5.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论 / 155
(三) 两汉非官方儒家学派 / 158
1. 刑德论 / 160
2. 时数论 / 163
3. 命定论 / 165
4. 天道论 / 168
5. 知行论 / 171
6. 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 / 174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与三教鼎立 / 178
(一) 玄学 / 179
1. 名教与自然之辨 / 180
2. 有无之辨 / 186
3. 言意之辨 / 194
4. 《列子》的纵欲乐生论 / 198
(二) 儒学 / 201
1. 礼教论 / 202
2. 刑德论 / 205
3. 人生论 / 207
4. 形神论 / 212
5. 天人论 / 215
(三) 佛教 / 219
1. 襄阳佛教 / 220
2. 庐山佛教 / 224
3. 长安佛教 / 231
4. 金陵佛教 / 242
(四) 道教 / 247
1. 神仙道教 / 248
2. 茅山道教 / 255
3. 嵩山道教 / 261
五隋唐时期儒学正宗地位的恢复与佛、道的炽盛 / 264
(一) 儒学 / 265
1. 王道仁政 / 266
2. 道统论 / 269
3. 性情论 / 273
4. 天人论 / 276
5. 儒佛观 / 283
(二) 佛教 / 286
1. 天台宗 / 288
2. 唯识宗 / 293
3. 华严宗 / 298
4. 禅宗 / 302
(三) 道教 / 308
1. 道体论 / 310
2. 修道论 / 316
六宋元时期理学的兴起与功利学、心学的盛衰 / 323
(一) 理学 / 324
1. 濂学 / 325
2. 关学 / 329
3. 洛学 / 337
4. 闽学 / 345
(二) 功利学 / 356
1. 盱江之学 / 357
2. 荆公新学 / 366
3. 永康之学 / 376
4. 永嘉之学 / 382
(三) 心学派 / 389
1. 象山之学 / 390
2. 慈湖之学 / 397
七明清时期官方理学的僵化与非官方理学、心学、实学的发展 / 404
(一) 官方理学 / 405
1. 薛瑄之学 / 407
2. 李光地之学  / 412
(二) 非官方理学 / 420
1. 整菴之学 / 422
2. 王浚川之学 / 429
3. 吕新吾之学 / 437
4. 亭林之学 / 444
5. 王船山之学 / 449
6. 戴东原之学 / 465
(三) 心学 / 470
1. 白沙之学 / 472
2. 姚江之学 / 476
3. 姚江后学 / 485
4. 李卓吾之学 / 490
5. 南雷之学 / 500
(四) 实学 / 508
1. 颜习斋之学 / 510
2. 恕谷之学 / 516
参考书目 / 522
主要人名索引  / 525
重要词语索引  / 529
后记 / 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