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9日,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南京大学出版社主办的“《记忆之场》全本翻译及记忆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国内法国史、记忆研究、法语翻译与外国文学领域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从1980 年代中叶开始,法国学者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动员120 位作者,穷十年之功,编纂出版了由135 篇论文组成的3 卷7 本、超过5600 页的煌煌巨制——《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 1984),以此在文化-社会史语境中回溯历史,探讨形塑法国“国民意识”的记忆之场。
2009 年起,南京大学的记忆研究团队开始着手《记忆之场》的翻译引介,于2015年首版《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一书,收录了法语全集中的11篇文章,作为引介法国记忆研究的第一步,得到了学术界与文化界的广泛好评,也获得了2016年傅雷翻译奖提名。
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自成立起就延续记忆研究为工作重点,为继续推进法国记忆史与“南京:现代中国记忆之场”的研究进程,拟于2019年起翻译出版《记忆之场》全本10卷,由南京大学出版社统一出版。这将是继2015年节译本之后的又一重量级译作,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学术事件,也是一项颇具现实意义的文化事件。
3月9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黄荭教授主持,学衡研究院院长孙江教授作开幕致辞,他回顾了《记忆之场》节译本的引介过程,指出了全本翻译之于中国记忆研究的必要性。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沈坚教授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刘成富教授分别作主旨演讲,沈坚教授作为国内法国史研究的知名专家,谈及了对于《记忆之场》译介的感想;刘成富教授则从文学翻译领域讨论了法语文学中的记忆问题。南京大学文学院的钱林森教授也作为嘉宾到场,他结合自身的治学经历谈到了《记忆之场》丛书及其翻译的前景。
上午的第一场分组讨论是围绕《记忆之场》丛书全本翻译的主题研讨,由来自法国史、记忆研究、法语翻译与外国文学的众多专家组成圆桌会议,分别发表了对于这套丛书翻译的看法和意见,会上也有曾经参与2015年节译本的学者分享了过去的经验。学者们一致认为,翻译全本《记忆之场》对于中国的法国史与记忆研究有着重大影响,会后须建立统一翻译体例与语料库,定期召开相关学术会议以推进翻译工作与学术研究的有机结合。
下午的两场讨论分别以“公共记忆与民族认同”、“文学翻译与文化记忆”为主题。第一场讨论中,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胡成教授从已故学者托尼•朱特的研究出发,探讨了历史记忆与职业历史学家的议题;社科院的黄艳红研究员考察了近代塞尔维亚的科索沃传奇,关注这一特定族群的公共记忆问题;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的孙江教授以“中华民族”为文眼,重新梳理了中国近代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关键时刻,结合了概念史与记忆研究的方法;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鲁安东教授以南京长江大桥为中心,论述了以此为中心的国人记忆,并试图将图像、建筑、大众文化的角度纳入记忆研究中来;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朱明哲副教授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树梳理了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法传统及其演变;学衡研究院的于京东助理研究员也从记忆角度回顾了“法兰西民族是一个”的共识理念,重点考察它在近代法国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第二场讨论侧重文学翻译领域,中国社科院的张锦博士以福柯为例考察了文学理论中的历史基础;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刘超副教授以“遗忘、记忆与历史”为主题,考察了法兰克福学派对不自觉记忆的相关论述;首都经贸大学的平原博士研究了法国当代文坛中的“后记忆”文学,分析了它同“记忆之场”议题的相关性;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周宁博士通过土耳其小说家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考察了物质性的空间与精神性的记忆是如何在作者叙事中产生互动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房美博士与赫晶晶博士分别就菲利普•索拉尔斯的《无限颂》与帕特里克•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展开讨论,考察了两部作品中的记忆问题与文学符号。
最后的闭幕式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李恭忠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大学的赵白生教授发表了“记忆的超未来性”的闭幕演讲,学衡研究院孙江教授最后作总结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