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山东出版传媒数字融合产业研究院 | 新时代古籍整理出版与地方文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5-07-14 14:22:42    来源:     作者:


   山东出版传媒数字融合产业研究院

  
  新时代古籍整理出版与地方文化建设研究
  
  微信图片_20250714143247.png
  
  发布人:申维龙
  
  山东出版集团党委委员、董事,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文化建设正日益成为文化强国的重要支点。古籍作为地方文化的核心载体,承载着地域文明的基因密码。新时代古籍整理出版不仅是对文献的保护,更可以通过现代化阐释(如数字化转化、跨学科整合)等方式,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为地方文化建设及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双向赋能:古籍与地方文化的互动逻辑
  
  古籍整理出版对地方文化的三大属性支撑。一是文化传承纽带:从文献保存到文脉延续。古籍整理通过系统性编纂、出版,实现地方文化的固态保存与活态传承。如《齐鲁文库》等古籍整理成果,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更通过公共图书馆赠阅、数字平台共享,成为民众了解乡土历史、增强文化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抓手。二是文化创新源泉:从资源挖掘到产业转化。古籍资源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多元素材,文学领域,名著《聊斋志异》成为众多融媒体的创作源泉;存藏领域,孔府档案修复成果展通过沉浸式体验,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策展结合;产业领域,淄博陶瓷企业依据古籍工艺记载,开发“齐陶”系列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三是文化认同载体:从地域特色到精神归属。古籍通过彰显地域文化独特性,可以强化民众身份认同。如《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等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将儒家思想转化为现代公民道德教育内容。
  
  地方文化建设对古籍工作的反哺机制。一是需求导向:从学术研究到大众传播的立体化诉求。地方文化发展催生古籍整理的三大转向:深度挖掘,从文本校勘到文化解码;广度拓展,从经典文献扩展至民间文献,丰富地方文化多样性;形式创新,从纸质出版到多媒体传播。二是保障体系:政策、资金与人才的三维支撑。山东正逐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障机制,如设立古籍整理专项基金,将《齐鲁文库》等项目纳入“文化强省”考核;实施“三个一批”人才工程,培养“整理研究—修复技术—出版传播”各层级人才,计划10年内培养100名以上专业人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古籍整理合力。三是技术赋能:数字化与国际化的双轮驱动。数字化方面,山东拟建成“古籍数字化平台”,整合全省300万叶古籍数据;山东大学则将运用AI技术开发自动标点系统,将古籍整理效率提升40%。国际化方面,准备通过“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回收海外山东文献2000余种。
  
  实践路径:山东经验的范式解析
  
  顶层设计:战略规划与治理体系的协同。2025年5月底,山东出台了《2025—2035 年古籍工作规划》,设定“三阶段”目标:2027年初步建立协同机制,2030年形成阶段性成果,2035年实现古籍活化重大突破。在治理层面,构建“政府主导—文旅部门统筹—高校/出版机构执行—公众参与”的四级体系。
  
  重大工程引领:文献整理与文化标识的共建。作为山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献工程,《齐鲁文库》分9编收录4000余册文献,构建起从先秦到现代的完整文化谱系,其编纂遵循“内容权威、装帧精美、数字同步”原则,首批成果获得社会好评;《儒典》以“三个一流”标准(著作、作者、版本),精选215种文献,被学界誉为“儒学精华之典”。
  
  活化利用:从学术殿堂到大众生活的转化。一是教育浸润:全学段古籍文化普及。比如在山东省推行“古籍进校园”工程,中小学开发《论语故事绘本》等校本教材,通过“晨读经典”“古籍修复体验课”等形式,年均覆盖学生超200万人次;在高校开设“古籍保护与数字化”微专业,构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的立体化培养体系。二是文旅融合:古籍资源的场景再造。主要是依托古籍记载开发“文化探访路线”,如曲阜“论语之路”串联孔庙碑刻、《儒典》展示馆,游客可参与祭孔仪式、体验竹简抄写;淄博“齐文化遗址公园”以《齐书》记载为蓝本,复原稷下学宫辩论场景,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此外,“海源阁晒书大会”“泰山古籍文创节”等活动,也可将古籍元素融入现代节事,形成“古籍+节庆”的消费新场景。三是数字创新:技术驱动的传播革命。如山东构建“一库一平台多终端”体系,利用“山东省古籍书目联合数据库”整合全省古籍目录,实现“一站式”检索;再如山东大学研发的“古籍智能问答系统”,日均解答学术咨询超千次,推动古籍从“沉睡资源”到“智慧资产”的跨越。
  
  保护体系:预防性修复与活态传承的平衡。一是普查与修复。山东省实施的“古籍普查登记工程”,目前已完成全省80%以上古籍的数字化著录,发现濒危古籍3000余册;依托“山东省古籍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年均修复古籍2万叶,其中孔府档案修复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二是民间参与。山东省将建立“古籍寄存制度”,鼓励民间藏家将古籍委托公共机构保管;开展“民间古籍修复师”认证,培训社会志愿者300余人,形成专业机构与民间力量互补的保护格局。开展民国线装书普查、姓氏家谱整理,收录民间契约、宗教经卷等“小众”古籍。
  
  挑战与展望:从区域经验到全国范式的探索
  
  现存挑战:资源、人才与传播的瓶颈。一是资源整合存在难题,基层古籍存藏分散,如乡镇图书馆古籍占比不足5%,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完善。二是人才结构性短缺:全省专业修复师不足百人,数字化人才缺口超千人,高校学科设置与行业需求存在脱节。三是国际传播短板:古籍外译多集中于儒家经典,齐文化、海洋文化等特色领域译介不足,海外受众覆盖率低于20%。
  
  未来展望:四大战略方向。一是数字化深水区突破:建设“元宇宙古籍馆”,运用虚拟人技术还原古籍编纂场景;开发“古籍基因图谱”,构建可交互的文化知识库。二是教育链深度重构:推动“古籍保护与整理出版”纳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设立“古籍智能处理”交叉学科;开展“古籍大师工作室”计划,邀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徒授课,传承修复技艺。三是产业生态化拓展:打造“古籍IP孵化器”,联合影视、游戏企业开发衍生作品,如策略类手游《稷下风云》;建设“古籍文化生态园区”,融合出版、展览、体验、餐饮等业态,形成文化消费闭环。四是全球传播体系构建:如实施“齐鲁文化全球行”工程,于“一带一路”国家设立100间“尼山书屋”等。
  
  结论:本研究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揭示古籍整理出版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共生逻辑:古籍作为文化基因的“存储器”,为地方发展提供精神原力;地方文化建设则通过需求牵引、技术赋能、价值转化,赋予古籍新的时代内涵。山东的实践表明,二者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提升地方软实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未来,需以数字化为引擎、以教育为纽带、以产业为载体,构建“保护—研究—转化—传播”的全链条生态,让古籍从“故纸堆”中走来,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绽放光彩。(撰稿人:申维龙、李运才、王  路、刘  强、刘海军)